網路上有很多攻略、各種說法,有的說要開無痕網站查機票價錢(不然會越查越貴),有的說要買來回會比單趟便宜,有的說要到官網買比較有保障。無論是購買機票或是訂旅店,要考慮到所在地的位置(包含裝置IP),價格會有差,據說用VPN換到東南亞國家查的機票會比較便宜。
我很久沒買機票了(疫情都沒亂跑),疫情後機票漲很兇,最近買機票也遇到挫折,想跟各位分享一下我觀察出的第三方網站銷售手法,還有一些個人的懶人買票法。
【使用第三方網站】
個人是使用Trip的APP購票,因為介面熟悉、操作簡單(以前都是使用攜程,兩個好像是一樣的?只是我攜程帳戶用大陸門號申請的帳戶,已經登不進去了)
2024/2補充:我遇到航班取消、更換航班,沒有收到航空公司寄的電子信(保險專員說簡訊容易造假無法當證據),寫信跟服務信箱來往幾次才獲得比較能證明的證據。團友使用「My trip」和「Kiwi」訂票都有收到電子信,有要在歐洲訂機票可以參考!
我詢問了旅遊達人(在世界各國旅遊到後來在德國開了一家旅行社):一般都在第三方網站購買,除非官網比較便宜。(達人就是用My trip訂票的)
為什麼呢?分析如下:其實航空公司非常多家,如果你每張機票都要分開到各家航空公司官網購買,是非常費時的,除非你是固定航段旅遊(如常常往返台灣→日本),或是偏愛某家航空,固定在一家官網上購票比較可行。
歐洲航空不少,有些轉機行程分開從兩家官網上購票,也不知道會不會提供行李直達服務(或是你要多個告訴客服的手續),每個官網的官方語言也不同(大多有英文,部分沒中文介面),要省麻煩的話直接從第三方網站購票是最省時的。
也有人分享:第三方網站買票比較便宜,如果沒事的話很幸運,有問題就要花兩倍至三倍的錢去處理,過來人勸你們還是在官網買比較有保障,不要貪圖一時便宜。
【確定旅行日期,查詢當日就下手】
買機票第一天查了,還不確定要不要買,第二天再查,貴了十幾歐,怕夜長夢多,還是下手買了。結果第三天便宜了20歐(降回第一天查詢的價錢),心裡有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...
第二回買機票,吸取前面的經驗,第一天查詢好便宜!但有些行程還不確定就還沒買,第二次查詢,貴了好多!不急,放個一天再買(發現機票當日不太有價格變動,大部分是隔天就有價格變化,通常是查詢過的航班變貴許多)。
第三次查詢,雖然比第一次查貴了,但比第二次查詢要便宜,趕快下手!
想想以前我買機票都是確定日期就打開APP找最便宜的機票買,每次都買單程也沒遇過什麼問題(個人感受不到來回票比較便宜)。如果你是三心二意、容易猶豫的人,就建議開啟無痕分業來查詢,確定要下手再開APP,盡量不要拖到隔天價格重整。
但還有一種可能,是票價有分張數,優惠票賣完剩普通票,普通票賣完剩豪華票,通常早買是比較便宜的,給各位參考喔!
【檢查清楚訂單內容】
很多廉航主打低價,但是票價是不含託運、手提行李的,若有需要託運的話,建議下單時就檢查不同選項,或是加購託運;在櫃檯現場加購的價錢一定會貴上非常多。
還遇到有歐洲廉航推出含託運的低廉票價,但是「只限2-24歲」使用,買票時一定要檢查清楚各種條件,避免買了卻無法使用啊!
還有我曾買過曼谷轉機的機票,很少搭長途航班的我以為每個城市就一座機場而已,檢查轉機地點相同就沒有再去核對轉機機場,結果等印下機票證明時才發現是在不同機場轉機的!還為了自己不要一直猶豫出發日期而買了最便宜、不可退轉的機票!轉機時間只有三個小時(原本以為在同機場轉機非常充裕了),被朋友勸說再買一張機票提前飛過去準備轉機哈哈。都是花錢買教訓啊!
【是否要加購額外服務】
確認航班、乘客後,第三方網站通常有加購服務(例如Essential Plan),航班中斷可申請理賠、額外開銷可理賠(包含行李遺失、錯過飯店航班),在轉機時間短(如一小時)、易有天災影響起飛(如下暴雪)的可能時,建議可以加購此服務;歐洲航班常常延遲、永夜下雪等因素都可考慮進去。
旅遊達人有建議加購,因為班機就曾因為下雪延誤4個小時,除了保險理賠外,最後還賠償了250歐元。但是理賠都要等很久,至少好幾個月,甚至半年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