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

103-2蘇黃詩《宿望湖樓再和》蘇軾

 《 宿 望 湖 樓 再 和 》    蘇 軾  

新 月 如 佳 人 , 出 海 初 弄 色 。

娟 娟 到 湖 上 , 瀲 瀲 搖 空 碧 。

夜 涼 人 未 寢 , 山 靜 聞 響 屐 。

騷 人 故 多 感 , 悲 秋 更 憀 慄 。

君 胡 不 相 就 , 朱 墨 紛 黝 赤 。

我 行 得 所 嗜 , 十 日 忘 家 宅 。

但 恨 無 友 生 , 詩 病 莫 訶 詰 。 

君 來 試 吟 詠 , 定 作 鶴 頭 側 。

改 罷 心 愈 疑 , 滿 紙 蛟 蛇 黑 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作於宋神宗熙寧五年/西曆1072年/蘇37歲)



賞析(僅供參考):

       前段描寫了夜月映湖色的綺麗,使得蘇子內心騷動不已,喉頭發癢、幾欲吟詩。於是蘇決定順從自己的內心,孤身一人走入寂寥靜謐的夜色中。

        詩人總是感性,在這良辰美景的秋夜下難免要感傷一番。你何不一起來吟詩?吟出筆墨酣暢的美麗詩句。做著自己喜歡的事(吟詩看風景)都快忘卻了思鄉之情,只可惜此刻在這美景下無知心好友相伴,讓我作詩也不太苛求了。

        若你也能來享受此番美景&感性時刻,我們定能筆墨淋漓而盡興。試著修改剛才寫下的詩句,卻越改越紛亂,處處是墨跡。。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望湖樓簡介:

       又名看經樓、先得樓。望湖樓位於斷橋東少年宮廣場西側,傍湖而建,登臨眺望,一湖勝景皆來眼底,確為西湖名樓。

       宋代王安石、蘇軾等人,都曾有詩詠望湖樓,或詠樓上觀景的感受,其中蘇軾的《望湖樓醉書》最為有名:「黑雲翻墨水未遮山,白雨跳珠亂入船。卷地風來忽吹散,望湖樓下水如天。」望湖樓也因此而名重天下。

補充:西湖歷史

        2000多年前,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,由於泥沙淤積,兩沙嘴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,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,即為西湖,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。北宋以後,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,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。而蘇軾的《乞開杭州西湖狀》,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「西湖」這個名稱。

        北宋後期,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。從五代至北宋後期,西湖長年不治,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。元祐五年(1090年),蘇軾上《乞開杭州西湖狀》於宋哲宗,斷言:「杭州之有西湖,如人之有眉目,蓋不可廢也。」

        同年四月,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,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,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.8公里的長堤,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,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,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。後人為紀念他,將這條長堤稱為「蘇堤」。

        相傳杭州名菜「東坡肉」,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。



留言:這是大陸一女子旅遊杭州西湖的日誌,可從中一窺現代西湖的樣貌及商業化氣息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